有一种有趣的文字叫对联,从对联趣事中探寻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364585.html 文/梦天天#硬核知识分享大赛# 引言 对联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已是老幼皆知。春节要贴春联,红事要贴庆联,白事要贴挽联……生活中可谓处处皆对联。 因其是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字,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崛起,网络上更是呈现出一片“对联热”。 那么,关于对联有哪些知识体系?我们又该如何创作出一副好的对联?下面我将会从“对联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和常用创作手法”两个方面带大家认识和了解更多对联知识。 一、对联的定义、起源和发展概述 ①:定义和起源: 对联俗称对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 古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在上面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并写上名字用以驱邪,这也是门神的最早来源。 具体见《山海经》等书记载。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颗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从一开始写神荼、郁垒的名字,发展到后来人们在桃板上写上一些吉利话,两句话往往采用对偶句,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对联。 ②:发展概述 最早的一副对联,据史料记载,出在五代时期。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中记载:公元年,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副楹联,至今为止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后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 如苏东坡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好茶”、“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朱熹的“傍百万树读万卷书”、“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等。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 到了明代,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酷爱联对,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后,在除夕传下圣旨,命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都要在门上张贴对联。 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千家万户。 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 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和常用创作手法 ①: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一般有: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五种。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是一则对偶句。上下两句语义相关,音节数目相等,“浮云”对“落日”、“游子”对“故人”,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意”对“情”是名词对名词。 顶真: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段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手法,类似于我们现在玩的“成语接龙”游戏。 如:“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回文:回文是指调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活水鱼”。 析字: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如:“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就是一副拆字联。上联的“天下口”合起来是个吞字,天上口合起来是个吴字,下联的人中王合起来是全字,人边王合起来是个任字。 复叠:复叠的运用比较广泛,且很容易理解,比如:“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②:对联的常用创作手法 对联的常用创作手法有三种,即语义双关法、谐音手法和拆字法。 语义双关法:一个汉字往往有多重意思,俗称“多义字”,恰当巧妙的运用“多义字”就可以构成语义双关的对联。 比如清末有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联中的“宰相”、“司农”分别指李鸿章和翁同和,“合肥”、“常熟”是两人的籍贯,同时又义含双关。 清光绪十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灾加蝗灾,浙江宣平水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主政,翁同和任户部尚书,有人便编写了这副对联,巧妙地把两人的官职、籍贯等编入联内,借以讽刺他们二人只顾自己“肥”和“熟”,却不管世间百姓“瘦”与“荒”。 谐音手法:汉字除有“多义”的特征外,还有“多音”的特征,即“多音字”。同样,恰当巧妙的运用“多音字”就可以构成谐音手法的对联。 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行前,他的儿子来给他送行诀别,金圣叹吟诵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 “莲”谐音“怜”,“梨”谐音“离”。一副对联可谓写尽心中怨愤。 又比如温州江心寺的一副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巧妙运用多音多义字,通过云聚云散、潮涨潮落,描绘出了江心孤岛的风云莫测。 拆字法:拆字法就是利用汉字字形的离合来构成的对联。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对联,能增添联语的机智和趣味。 话说杭州西湖的天竺顶上有一座茅草搭成的寺庵,取名“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非常清澈,庵中有两个人,经常用泉水煮茶。庵门上有一副对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是对“品泉”的拆分,下联是对“竺仙”的拆分,把“竹”拆为“二个”,因为“竹”的形体像两个“个”,整副对联把庵人的心境和这个地方的特色描绘的恰到好处。 还有一种利用字形特点,通过对原对联进行字形的少许“添”或者“改”,而彻底改变原有对联意思的。 在这里,给大家再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户非常霸道恶毒的官宦人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有一个穷秀才十分痛恨这户人家,就趁着月黑风高之时,在对联上添改了几笔,原联被改为:“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可见,“添”和“改”确实趣味横生,这个案例似乎也在警醒世人,文人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结语:对对联创作的一点建议 对联因其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饭桌上、酒桌上、个人微博上,随时随地可见联对活动。 再加上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的文章,有的文化部门和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 这更加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然而要创作一副好的对联,实属不易,还得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个人认为对联创作必须得遵循追求古典美的方向。 即对联创作应该遵循这几个原则:语言凝练之美、蕴藉之美、流畅之美、精致之美、谐协之美。 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网络“对联创作热”,涌现出一批联对高手,可谓百花齐放,高手辈出。 但也不乏有一些顺口溜式的“俗对”,对于这些对联的出现,我们也应该持包容态度,雅俗共赏。 因为对联毕竟是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它始终无法进入文学史,只是供大家茶余饭后娱乐而已。 既是娱乐,自不可过分较真,失了乐趣。 最后,我在文末娱乐一对,望广大文友不吝赐教,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hxcf/10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甄嬛传曹贵人最高明的一个局,连华妃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