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坊乡俚韩城米面
过节大鱼大肉吃腻了,我又不由得念起韩城最传统的面食——米面。记得小时候,每当秋季蔬菜瓜果丰盛时,米面也是农家餐桌上最常见的家常饭。祖母就地取材,用鲜嫩的玉米粒、水溜溜的白萝卜、绿油油的豆角、金灿灿的南瓜,再配上黄豆小米,煮成一锅香气浓郁的米面汤,然后下入韭菜叶宽窄的细面条,最后配上油煎炒的葱花,一顿汤浓味美、喷香可口的米面就做好了。下地归来的人们盛上一大碗,放上点油泼辣子和醋,就“唏哩呼噜”汗流满面地“大吃大喝”起来。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岁月里,这最朴素又富有创造性的面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营养,又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文化。如今,吃厌了南北大菜的人们,隔三岔五地还会说:最近胃口不好,吃顿米面吧。究其受欢迎的原因,米面最大的特点在于集众多菜蔬、谷物营养于一体,聚原汁原味于一身。操作简易,配料便捷。其次,在烹制手法上,以煮为主,避免了高温煎炒对食料营养价值的破坏。这其中,以小米、黄豆、白萝卜条三种配料为主。小米具有养胃、健脾的功效,体弱多病者往往以小米粥调养为最佳,作为熬面汤的主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被称为“土人参”的白萝卜除了具有消食、润肺、解毒生津的功效外,还起到防止汤汁油腻的作用。熬汤的原料经常还有新鲜豆角和南瓜,但过去因为季节性原因,经常用青菜、菠菜替代,如今在四季蔬菜长年不缺的情况下,各种材料应有尽有,巧妇也不为“无米之炊”发愁了。有时还可以在汤中放少量花生米。但为了使汤不致浓稠难以下面条,各种辅料还是适量为宜,不必贪多求全。熬汤的次序是最难煮熟的黄豆先下锅,煮沸10分钟后下入小米,等黄豆和小米将熟时,先后下入豆角、南瓜、萝卜条。在熬汤期间,可以爆葱花,此刻根据口味加上适量辣椒面味道更香,韩城称为“炝锅”,意为爆炒。也可“炝锅”时,加入少量西红柿,不宜太多,以免酸味盖过原汤味。面条以筋道的手擀面为佳,面条太软容易煮烂,宜细不宜宽,否则汤汁不易挂住面条。面出锅后,随即倒入辣椒和葱花,一锅美味爽口的家常米面就做好了。因米面是汤面和在一起吃的,所以不宜放置太久,容易放坨。又因为熬汤时间太长(约1个小时左右),过去,在韩城的大小饭馆也没有卖米面的,后来随着经商者头脑日益灵活,一些美食街上,米面公然成为韩城特色饮食而招摇在市面了。不过汤是提前煮好的,面也不是在汤里煮熟的,而是在开水里煮熟后,再和汤混在一块地,因而口感并不地道。如果想吃上正宗的韩城米面,还是到韩城当地农家走一趟,或者按照以上提供做法操作,也并不太难。米面在韩城的方言中叫“连汤饭”,意即汤在其中占了主要地位。汤经过多种蔬菜、豆类的煎煮后,可谓集各种食材精华于一汤,人在脾胃失调或者大病初愈后,吃上这样一顿汤浓味美的面食,会顿感身心舒畅,经络疏通。这大概是吸取了南方人煲汤的经验,不过原料可是最平常的土生土长的粮食蔬菜,比起那些人参、燕窝乃是天壤之别,就是比起银耳、莲子、肉桂、乌鸡等也是差了档次。由此我想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这句俗语,作为养育一方人生命的农作物,其实完全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素,对于疾病缠身者,自古就有食疗的土方偏方;而对于体魄健康的人来说,粗茶淡饭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养生的良方。韩城素有“小北京”之称,是因为在饮食和民居上与京城颇有相似之处。而论起面食,更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在这个渭北的小城,人们世世代代以小麦为主粮,勤劳朴实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休养生息中,似乎对面食情有独钟,吃完一顿宴席回来后,都感觉心里不滋润,唯独每顿饭吃一大碗面条让人踏实。除了米面,有烩饼切成细丝做成的糊卜、有荞麦做的羊肉饸饹、有酥脆可口的千层饼。走遍大江南北的游子,就是吃遍山珍海味,也永远怀念着家乡那一碗乡味很浓的米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hxcf/10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食物中的降压药高血压的人每天吃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