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明代前后有演变,弘景嘉谟各不同
什么原因会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3246.html 白附子:明代前后有演变,弘景嘉谟各不同 白附子,出《名医别录》(南朝,约-年),书载:“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陶氏只言白附子功用主治、产地、采集时间,未及植物形状。在其另外一部著作《本草经集注》中述及:“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世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蜀郡”为四川境内,“芮芮”为河西走廊附近。从陶氏所载来看,在南朝梁时,白附子已经绝迹“久绝”,世上并无真品了,“世无复真者”。《新修本草》(唐,年)复言:“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已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凉州者生沙中,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唐代时期苏敬或许又见到了白附子,他说“今出凉州已西,形似天雄”而且记载了白附子的形状。不过,苏敬所说的“凉州”所处位置与陶弘景的“芮芮”有重叠之处。但是苏敬又说“此物本出高丽”,高丽也就是今朝鲜半岛、辽东地区附近。 白附子入药,有禹白附与关白附之分。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évl.)Rapaics的干燥块根。禹白附与关白附的命名或许与其主要产地有关,禹白附,主要来自河南禹州,关白附主要来自东北关外地区。苏敬笔下的白附子出自“高丽”者,即关白附,产于“凉州”者,即禹白附。陶氏说“此物乃言出芮芮”者为禹白附,但是陶氏时期禹白附“久绝”,只好使用“三月采”“生蜀郡”的白附子“乃作之献用”,不过此白附子也不能排除禹白附的可能,且四川迄今仍以禹白附为白附子,真相如何仍需考辨。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明,年)又解释说“白附子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如李氏所言,明之前的白附子又实为毛茛科的关白附。 按照上述说辞,难免会产生疑问,南朝陶氏至明代李时珍,这期间所用的白附子到底是禹白附还是关白附?有赖于现代专家王孝涛、祝之友诸家的考证,均认为明代以前以关白附入药为主,明以后则演变为禹白附。从功用来看,《名医别录》中的白附子有“主治心痛,血痹”的功效,符合关白附的效用,至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则载有“去风痰”之功,这一功用实则为禹白附所有。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明,年)中则明确记载说:“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独茎发叶甚细,周匝生于穗间。形类天雄,入药炮用。”这一记载则表明独角莲,即禹白附可能已在此时作为白附子使用。之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明,年)载:“本出高丽,及东海、新罗国,今出凉州,及辽东。生砂碛下湿地,独茎,类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形似天雄,根如草乌头小者,长寸许,干皱有节。”则明显为禹白附了。 如此,可认为元代时期,白附子的基质来源开始发生变异,在明代之后入药的白附子为天南星科的禹白附为主,明之前入药的白附子则以毛茛科的关白附为主。关白附主要用于痰湿内盛之冠心病、室性或快速性窦性心律失常,及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破伤风、癫痫、跌打疼痛等,外用于关节疼痛、疥癣风疮、皮肤湿痒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关白附甲素、关白庚素都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抗缺氧、镇痛作用。禹白附主要用于治疗风痰雍盛之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破伤风、肿瘤、黄褐斑等。鲜品捣烂外敷治疗淋巴结核有良效。禹白附有明显的抗炎、抗惊厥、止痛等多种作用。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祛风痰、解痉力强,且毒性较弱,长用于头面风疾顽疾之证及痉厥诸证;关白附,毒性大,性强烈,以逐寒、止痛为主,长用于风湿痹痛或头痛诸证。 探究植物奥秘 造福健康生活 (独角莲) (黄花乌头) 半夏秋时谢谢鼓励,再接再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hxcf/3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信宜钱排小城市的ldquo味道rd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