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儿科泰斗治疗小儿感冒发烧,掌握辛温
杏林墨香 每天中午11:00 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 // 置顶我,每天一起阅读中医好文 辛温辛凉并用 治表治里兼图 王伯岳(~), 原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著名儿科学家 小儿表邪非温不能透达,非辛凉则表热不能清解。小儿外感,单纯风寒或风热比较少见,往往寒热夹杂互见。叶天士说:“先受温邪,继为冷束”,故应辛温辛凉并用。 对外感风热或热为寒闭,寒从热化,热重于寒者,治以辛凉为主,佐以辛温。 常用吴鞠通银翘散加味方:银花连翘牛蒡子淡豆豉淡竹叶防风大青叶黄芩薄荷 银翘散本有荆芥、豆豉,寓辛凉辛温并用之意。本方加入防风,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或寒热夹杂而寒多于热者,则治以辛温为主,佐以辛凉,常用荆防葱豉汤: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葱白淡豆豉薄荷淡竹叶黄芩甘草 方中荆、防、葱、豉、羌、苏、白芷,均系辛温解表、疏风散寒之品,较峻汗之麻黄、桂枝平和;薄荷辛凉而能祛风散热;竹叶辛淡甘寒;配辛甘微苦之豆豉,有解表清热除烦之功;黄芩苦寒,兼清肺热。 银菊解毒汤治疗小儿时行感冒之方。银花菊花板蓝根蒲公英甘草加减二香散 治疗小儿夏月伤暑感冒。香薷藿香连翘银花生石膏生甘草知母黄芩淡竹叶甘草 辛温辛凉并用小儿易罹外邪,只要病在表卫,辨证准确,及时正确使用解表法,掌握辛温辛凉并用的原则,常能将病邪除之于早期阶段。 温为阳邪,传变甚速。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嫩弱,外感温热,往往来骤,入里化热亦速。常常表未解而里热已炽。加之小儿每多胃肠积食,蕴热生痰,内外合邪,最易出现表里同病。 关于外感温病的治疗,前人有“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之说,这都揭示在治疗中应仔细分析其病位所在以及病机所示,分清疾病表里先后施治。 病在表在上,邪机向上向外者,治可使之从表从上而解;病位在里在下,邪机向下向里者,治可清下解之。 但在小儿温热病中,实际病情并非如此单纯,泾渭分明。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温热夹食、夹痰、夹风等表里同病者较为常见。 治疗上如单纯解表则里热易炽,单纯清里而表邪不解,痰食与邪热搏结,蕴积肺胃稽留不去,或内有胃肠饮食积热不除,单解表或单治里也均难以收功。因此,在小儿温热病治疗中,表里双解法最常用。 治表治里兼图临床上对小儿一般表证或温热夹食,而伴有腹胀纳差等症者,每多加入炒三仙,或加入生谷芽、生麦芽、莱菔子等。 对小儿停食着凉所致之伤食感冒发烧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合入清热消食和胃之品。或于疏风解表清热的同时,合入保和丸加减,可取得较好疗效。 对于小儿肺炎,外感风邪,内蕴痰热而致肺闭者,宜解表疏风,清热化痰同施,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里热盛者,酌加银花、连翘、山栀子、板蓝根、黄芩、知母、鱼腥草、淡竹叶等清热解毒之品。 表闭甚者,酌加葱豉汤、芥穗、防风、薄荷等,以加强疏风开闭的作用。痰多咳喘甚者,酌加葶苈子、莱菔子、苏子、白芥子、瓜蒌、贝母、前胡、枇杷叶、黛蛤散。口渴喜饮者加芦根、花粉、石斛、玉竹。大便干燥者,加熟大黄、枳实。以生谷芽代粳米,配甘草和中护养胃气。 根据不同情况,营卫合邪则两清营卫,卫气同病则表里两清,外感表证夹食、夹痰、夹热等,用解表法与和胃消食、祛风化痰、泄热导滞等法并用。不拘前人之戒,临床均能收到较好疗效。 苦寒药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除胃肠积热的作用,是治疗气分里热实证的重要药物。 临床上则不拘吴鞠通“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之戒,如小儿里热炽盛,火热燔灼津液,出现高烧不退,烦躁口渴引饮,舌绛苔黄而燥,五液俱少,小便短赤,脉洪大而数等热邪充斥三焦,表里内外俱热,呈现燎原之势时,必须及时投以苦寒直折,以救津液伤亡之危。 对小儿肺炎重症,高热不退,肺火热毒炽盛,多急以三黄石膏汤加清热解毒之品治之。 幼儿温热病中,多有温热之邪入里化热,与饮食积滞互结,出现阳明热盛燥结之证,可见便闭腹满,唇红口糜,舌苔黄厚,脉实大而数,或下利纯清秽臭等,则投与苦寒泻下,也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温病高热主要是由于温热毒邪所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选用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紫花地丁、鱼腥草、蒲公英、野菊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与清热泻火之石膏、山栀子、黄连、黄芩、知母、寒水石、莲子心等同时并用,较之单纯用寒凉或解毒,能提高疗效。 (陈贵廷整理)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本文摘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全3册/单书健编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8出版。由杏林墨香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hxcf/4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教授自拟方ldquo后爱rd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