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定要调节饮食。一则,天气炎热,当忌贪凉饮,以免伤损脾阳;二则,暑天湿盛而脾虚,少吃油腻肥甘,多吃素;三则,脾阳不振,多吃些温性食物,比如葱姜蒜,但忌煎炸烧烤火锅;四则,少吃比多吃更能养脾。尤其是舌苔变厚,或黄,或腻时,最要重视养脾。使脾阳不虚,则健康不损。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为了健康,三伏天应该吃什么呢?本文从中医来分析三伏天的饮食。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生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我们的健康容易受到伤害。如何才能健康地度过三伏天呢?本文分析三伏天调节饮食的思路与方法。现在已经进入三伏天,生活中我观察到,不少人在三伏天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疲乏倦怠,体重下降,甚至消瘦,俗谓之“苦夏”。为什么会出现“苦夏”?从中医来分析,一则,“壮火食气”,这个“食”即消耗之意。三伏天炎热之极,热盛则耗气伤津,更伤阳气;二则,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浮,阳在外则内阳偏虚,所以,越是气候炎热,人的中焦脾胃阳气越弱;三则,三伏天正处于农历六月,属长夏,由脾所主,脾要主时,就可能过度劳累,易致脾虚;四则,人们往往喜欢喝冷饮,认为能解暑,却不知冷饮更伤中阳,导致虚上加虚。脾主运化,中焦阳虚意味着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就会出现纳差、腹胀、腹泻、倦怠乏力等各种症状——这应该是三伏天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那么,三伏天应该如何饮食呢?一则,清淡饮食运脾脾喜清淡而恶油腻辛辣。三伏天脾弱,就不要过食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辣椒等食物。《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言:“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三伏天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寒性食物,比如螃蟹、生蚝等海鲜,最伤脾阳,易致脾泻。薏米、扁豆具有健脾的功效,是脾虚之人在三伏天的食疗佳品。二则,吃苦味食物消暑三伏天可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不仅能解热祛暑,还能消除疲劳。中医认为,苦能燥湿,而脾恶湿,故苦能运脾;苦味还能清热,清热即所以解暑。比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既有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之功,还能清解湿热,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入心,心主神明,因此说,苦味食物还可醒脑,让人产生轻松舒畅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三则,寒凉消暑阳虚之人,往往怕热。越是怕热,越要吃些温性的食物,可以健运中焦,让人更健康。比如,三伏天常吃生姜最好,生姜辛温而能温运脾阳。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三伏天吃姜,正当其时。若阳气健旺,天气炎热,当然可以适当吃些寒凉性食物,可以清解暑热,比如西瓜、绿豆、冬瓜、黄瓜、甜瓜、生菜、梨等蔬果,或荷叶、淡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等药食同源的中药。但要注意,苦寒千万不中太过,最容易伤损脾阳,反而不利于清热消暑。药性偏凉的汤方建议热饮,可适当缓解其寒性。若凉药冷服,或瓜果冰镇食用,最易伤阳,忌之忌之!!!四则,养阴津解暑三伏天酷热盛行,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让人感觉体虚,民间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因此说,三伏天当重视养阴津。养阴津,首推米粥。明代医家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三伏天除了及时补充水分之外,还应多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来增强体质,如山药、海参、鸡蛋、豆浆、蜂蜜、莲藕、大枣、木耳、百合粥、菊花粥等等,颇有益于健康。五则,面食能解暑。在我国北方,炎夏时节流传着吃面条、饺子、鸡蛋等习俗。北京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即是明证。每逢三伏天,湿热熏蒸,人的胃口变差,吃热汤面不仅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和暑热,也可以改善口味,并减轻肠胃的负担。小麦其性凉,其味甘。入心、脾二经。凉则能养心除烦,除热止渴;甘则能健脾开胃。《本草拾遗》谓:“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非常适合于三伏天食用。五则,鸡蛋解暑山东地区有用早晨吃煮鸡蛋的方法来治“苦夏”的习俗,谓之“吃伏蛋”。从中医来分析,蛋黄,色黄补脾;蛋清,色白补肺。鸡蛋能补心宁神,清热解毒,水煮熟食之,适合于三伏天,但不建议煎炒,以免增加其火性。最后再强调一遍:三伏天脾胃虚弱,当忌暴饮暴食,尤其是寒凉食物,比如生冷瓜果、冰镇饮料等等,最容易伤脾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一伤,百病丛生。(董洪涛)#三伏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sljz/1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