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
????首先,这个先后问题本身的意义只是一个探讨与总结,并无优劣之意,更多的是一种正确的客观看待事件信息的角度,从《倪郑重茶业论集》中就非常容易看出,他是位实事求是的认真茶人,他的论文也透露着他的认真与严谨,昨天直播分享了倪郑重先生的《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加上点个人的分析,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文中的内容加引号标注。 ??摘抄“由于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茶叶分类学,常以产地名茶。有关茶叶史籍多出于士大夫阶层之手,他们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因而记写或转抄的,多属片面和不准确。尤其是关于茶类的名称,常相混淆,以讹传讹,造成我们今天考证工作的困难。” ???“?历史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研究我国制茶历史,同样必须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作为立论的根据,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为分析史料的准确。” 乌龙及乌龙茶有什么概念? 小种、功夫又是指的什么茶? 接下来我们根据倪郑重先生在书里提供的内容,我们进行再分析。 乌龙及乌龙茶有什么概念? 摘抄一“乌龙茶名称的前身称“乌余”,至鸦片战争(年)以后,武夷茶大量出口,才有鸟龙茶之名,这是历史事实其实,在鸟龙茶名称产生以前,乌龙茶工艺早已形成,它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叶。我们认为武夷岩茶就是乌龙茶的始祖,它是在明朝取代宋朝“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建安茶之后,改制条形叶茶,汲取全国各地采制工艺的精华而发展形成的。” ?摘抄二?“由于当时欧美人缺少制茶学的知识,后人回顾三百多年前从中国进口茶叶,究竟属何种茶类?心中无数,只凭猜测。有时也因循前人的错误分类,为了区别于绿茶。笼统地把它说成乌茶(Blacktea)。” 摘抄三“年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再版《植物种类》一书中,用武夷变种(Varbohea)作为中国茶种的代表,却又误把武夷岩茶说成?Blacktea。美国人威廉乌克斯于年在《茶叶全书》多次提到武夷茶,大多把它说成?Blacktea,有时又将武夷岩茶和工夫茶相提并论。他不但把武夷岩茶叫Blacktea,,也把安溪茶、水吉茶、沙县乌龙茶等,都叫做Blacktea。外国人称它为?Blacktea,而我国和目本一些学者又把它译成“红茶”,互相附会造成错误。但在《茶叶全书》介绍印度学习中国制茶法时,却记述了“由中国传入阿萨姆之制茶方法:炒焙已萎凋之茶叶,置于烧红之铁锅中,用手尽力搅拌”。以及“不用锅炒与文火烘焙二法,约在年始见诸实行”。可以证明,印度学习中国制茶,也存在着从乌龙茶向红茶演变的过程。另据年C。R哈勒在《茶叶制造》一书中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摘抄一、二、三我们可以总结出来: 1.乌龙茶曾有“乌余”的名称。 2.?过去欧美人(包括国内)区分茶类不清晰,初期接触绿茶较多,所以从外观上分类两类,一类是绿茶,其他外观黑色的都称为与乌茶(Blacktea)。 3.?在过去Blacktea所代表的概念是很广义的,中国与日本在对Blacktea回译成“红茶”,往返之间对茶与名称就有误解,偏差的情况,特别是在中国当时的品种划分机制还没有形成。 小种、功夫又是指的什么茶? ??? 摘抄四:据年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 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钱者,名日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等类。”《续茶经》又说:“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洲茶中于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年董天工在《武夷山志》记载:“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有,惟武夷为最。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山之外,名为外山第(但)岩茶反 不甚细,有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哀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至于莲心自毫、紫毫雀舌,皆以外山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昧实浅薄。” ???清初这些文献,明确指出武夷茶因地理差别而分为岩茶、洲茶和外山茶等;还因采摘标准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而导致品质悬殊。显而易见,“莲心白毫”是绿茶制法。“岩茶”从其鲜叶原料的“反不甚细”;从成茶品质《哀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可以断言它是有别于绿茶和红茶的另种茶类。再看加工过程的工艺特点又如何呢?这在明末清初阮文锡的《武夷茶歌》有准确的描述:“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稍为利,……谷雨期届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度。 小种、工夫是武夷岩茶固有的品名,这还可从乌龙茶的主销区一一闽南和粤东的有关史料得到印证。 据年《厦门志》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日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银者。名日工夫茶,或日君谟茶之讹”。 年施鸿保在《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苯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银数圆者。饮者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年梁章钜《归田琐记》载:“今城中州府宦廨及紊富人家,竞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日小种而已。(武夷)山中则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日名种。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号称名种,实仅得小种也” 年郭柏苍《闽产录异》也说:;“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 似此记述“小种、工夫”就是武夷岩茶品名的史料还有很多。这些古籍记载充分说明,闽南和台澎等地,早就竞尚武夷岩茶,相习成风,历久成癖,一直到现在。综上所述,武夷岩茶不论在采制工艺,品质特征,以至泡饮习惯等方面,从来就具有乌龙茶的特点。由此,我们认为,武夷岩茶制法就是现代乌龙茶制法的前身,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 ??虽然这段篇幅有点大我还是觉得非常有道理的,我个人的总结是,上面的内容说明了,小种、功夫并非红茶、绿茶,也可以看出有近似于现代武夷岩茶的工序,结合起来参考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单看是非常容易被误解,特别是接下来这段。 为什么会有红茶早于岩茶的说法? 不会有人轻易下这个定论,那一定有材料来证明,倪先生也深知这点,因此也找到了这方面的材料来反证。 摘抄五:和乌龙茶制法相近似的还有所谓“红边茶”。据福建《沙县志》载:“沙邑茶有两种,∈名乌龙一名红人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须日晒,制法略异。查乌龙茶在同治初(年),计出一万余箱,及季年则增加一倍。红边茶始装于同治季年,时出一万八千余箱,光绪九年乃达三万余箱,至十五年(),竞有六万余箱。”红边茶顾名思义仍属乌龙茶制法,要“做青”才会红边,但用目晒可以减轻成本,增强外销竞争能力。因此它也是乌龙茶由于简化工序而演变为红茶的有力例证。 结论你先生已经说明了,再简单一点说就是,红茶曾经被称之为“乌龙”,那么如果这个是误区,就很容易把前面说的“乌茶”与红茶关联到一起,最后造成误解也是必然的了,陈椽先生也会有发表过红茶早余岩茶的说法,倪老师也客观认真的通过文章《再论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多角度举证说明乌龙茶在先,倪老师的实事求的分析论述,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正山小种的工艺描述以及名称关联 摘抄六:小种红茶原产地崇安县桐木关,毛茶运至星村精制,因称“星村小种”或“正山小种”。由于借助湿松木用以萎凋和烘干,使茶叶具有独特的松烟味,故亦称“烟小种”。桐木关种茶历史悠久,据《武夷山志》载:“崇南曹墩乃武夷脉,所产甲于东南”。最初也是岩茶制法,后由于山高云雾多,日照短,利用松木烟气促使茶叶萎凋、发酵和烘干逐渐演变而成红茶。这又可以从它的鲜叶原料粗老如岩茶;制法中多了一个“过红锅”的工序以及小种是沿袭了岩茶的品名等方面,看到这种演变的痕迹。 倪先生的对红茶诱因的推断。 摘抄七:武夷岩茶素以陈为贵。如年周亮工在《闻茶曲》有;“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之句。年王在《闻游纪略》也说;“闽俗茗饮;却新嗜陈”。所以武夷岩茶不仅要求复焙足干,还要文火焙熟,焙熟才能耐久藏,久藏会使汤色深红。由于销区嗜好汤色深红的陈茶,这可能是乌龙茶演变成为外销红茶的重要诱因之一。 最后,补充一个青茶与乌龙茶的名称问题。 摘抄八“自十九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新的产茶国家,国际市场对茶叶的分类也还渐明确。到二十世纪初,属于半发酵茶类的中国乌龙已成为国际市场公认的名称,英语?OolongTea也在国际上普遍采用。解放后有人主张以茶叶颜色分类,把乌龙茶改名“青茶”。对此,我们总有千虑一失之感,不敢荷同。其实“青茶”是“生茶”同音之讹,解放前有人把半岩茶和岩茶区分为“生茶”和“熟茶”,但武夷岩茶却从来不叫做“背茶”。我们认为:把乌龙茶改名“青茶”,对于现代茶叶分类学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反而容易和湖北老青茶、广东大叶青茶等相混淆。如要改变传统名称,为避免误解,势须在青茶后面加括号,注明即乌龙茶。” 这篇真的很长,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看完,但是我知道,这样的资料不好找……兰汤胡伟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yyxg/6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疾病食疗口干舌燥不一定是上火,食疗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