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泡水不放它,营养全白搭!这么多年你吃错了吗?

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枸杞,是传统的中药材,自古以来,枸杞就是滋补佳品,被称为“却老子”的它,有着显著的抗衰老、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等多种功效,但现在大部分人为了省事,都是拿它直接泡水喝。

专家却说,单纯喝枸杞子泡的水,营养并不能完全吸收。如果与其他食材巧搭配的话,不仅能够完全吸收营养,而且功效更是翻倍的多!

一、枸杞的主要功效1延缓衰老

枸杞子自古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枸杞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高,β-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铁含量比牛排还高。

2美白养颜

对于女性而言,常吃枸杞还可以起到美白养颜的功效。

3养肝明目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等药同用。

4补虚生精

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子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

5枸杞泡水VS干嚼

其实,枸杞最好是干嚼。用枸杞子泡水或煲汤时,其中的药效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由于受水温、浸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枸杞子中只有部分药用成分能释放到水或汤中。

直接用嘴嚼,对枸杞子中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加充分,更有利于发挥枸杞的保健效果。但干嚼很容易滋补过度,再者很多人可能不习惯那种味道。

别急,泡水喝也有办法让枸杞发挥养生功效,那就是泡水时加一物。

二、枸杞配一物,功效翻番1枸杞+龙眼

安神助眠

:枸杞、龙眼肉各20克,葡萄干50克,冰糖20克。

:枸杞、龙眼、葡萄干洗净;放入茶壶加冰糖及适量水,滚烫热水泡20分钟即可。

:这款茶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安神助眠,经常有失眠、多梦和心悸问题的人不妨经常喝,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枸杞+红枣

健脾养胃、护肝明目

:大枣10克,枸杞8克。

:把大枣放入锅中用火炒10分钟左右,待大枣的外皮颜色逐渐变深即可,倒出放到碟子中,凉透后待用,有多的可用密封的容器先装起来以后备用。需要喝的时候,再拿出来和枸杞一起泡水喝。

:枸杞和红枣均有健脾养胃、护肝名目的功效,二者搭配,相得益彰。而且红枣还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丸”。

3枸杞+山药

降血糖、养脾胃

:山药同米洗净后一起入锅,大火煮沸后放入枸杞,再换小火慢熬15分钟左右,待粥变得粘稠,再撒些盐即可。

:山药和枸杞的滋补功效有不少相交之处,都可强肾固精、降低血糖、养脾护胃。加上山药滋阴补肺的作用,夏天喝还能补充皮肤水分。

4枸杞+山楂

预防动脉硬化

新鲜山楂或者是干山楂片都可以,与枸杞一起倒入茶杯中,用开水泡15分钟左右。酸酸的味道可生津开胃,当做饮品喝也非常不错呢。

枸杞山楂茶最突出的功效就是降脂护血管,对于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5枸杞+西洋参

延年益寿、缓解更年期症状

枸杞参茶既能滋补又不上火,具有强心补肺、益肝清肝、明目理气、延年益寿、提神醒脑的功效,常饮能调节睡眠、抗疲劳及增进食欲等。特别是更年期女性,每天喝一杯枸杞参茶,还可以补充雌激素,有效减轻心衰气短、自汗肢冷、心悸怔忡等症状。

这个茶的作用是补益性的,特别适合夏季服用,而且可以长期服用,因为枸杞稍稍有热性,而西洋参稍稍有凉性,正好相抵消,所以在饮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寒凉的偏性,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西洋参10片左右,枸杞10-20粒,沸水克浸泡代茶饮。一周5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6枸杞+黄芪

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

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用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黄芪、枸杞各15克,沸水冲泡。

7枸杞+菊花/金银花

清肝明目

炎热的夏天,一壶甘凉的茶水可以消除暑热,也不至于像一般的冷饮伤身体,是不错的选择。

枸杞子味甘,夏天如果配菊花、金银花等,饮用后感觉心旷神怡。尤其是与菊花搭配,可以起到滋阴明目,清除肝火的作用。

三、食用枸杞的注意事项

1、枸杞子虽然具有滋补保健作用,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由于它温热的效果比较强,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2、任何保健品都不能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

3、枸杞不宜与绿茶搭配。绿茶之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这种物质具有收敛以及吸附的作用,会导致枸杞之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被吸附,这样人体变得难以吸收。

四、枸杞的其他滋补食法

其实枸杞除了泡水喝,还有很多其他的吃法,既美味又滋补。

1嚼食

效果:滋阴生津

推荐指数:★★★★★

枸杞子属浆果,汁液充沛,可滋养阴液,生津止渴。直接嚼吃枸杞子,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加充分,更有利于发挥其保健效果。

《本草正》记载,“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尤止消渴”,对阴液不足导致的口渴、咽干有很好的疗效,主要表现还有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但需要注意的是,嚼食枸杞不宜太多,每天一般不超过20克,每次约3克即可,否则容易滋补过度,反而不利。

2熬膏

效果:益精补血

推荐指数:★★★★★

用枸杞熬膏,枸杞的成分保留最多,而且滋膏补力最强,常用于防治精血不足导致的面色晦暗、须发早白等症状。熬制时常与黑芝麻、阿胶、龙眼、大枣等益精补血之品同用。

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子虽药性平和,但味甘滋腻,易敛邪、助热、生湿,不宜久服多用。

体内有实热的人和脾虚有湿及泄泻的人更要忌服,低血压者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

3煮粥

效果:补肾益精

推荐程度:★★★★

枸杞子与粳米煮粥,或在煲汤时加入枸杞子高温烹饪,能帮助释放枸杞子的有效成分,使其溶于粥汤之中,容易被消化吸收。

可补肾益精、养血明目,缓解腰膝酸软、眩晕健忘等肝肾不足的症状。

小小的枸杞居然有这么多吃法,快转给家人看看吧!

夏季心火旺,燥热、口臭.....一根筷子就能解决!

道医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夏天地面阳热已满,气血旺于心经,正是心火旺盛的时候。这种季节人大多觉得:困顿、燥热,还有的舌尖发红、口臭等等……

心火不去,心血就会淤积这些症状都是心火大的问题,跟气温的大变化有关。中医认为天是一个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换句话说,人与自然相通相应。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息风、养阳防风,而夏季养生应当重在养心安神、去火通淤。

夏季天热,食冰凉不降温反伤身!去心火才能凉爽心火旺,人自然觉得想要降温。于是“大口吃冰”、“热后立即冲凉”、“睡在地上贪凉”…这些方法都是很危险的。

从外部“浇灭”热气,人觉得“一时凉爽”。实际上:对人的阳气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过多的生冷食物使体内聚集了过多的寒气,反而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人的“阳气”从30岁后就开始消弱。夏天是一年中添阳的最好时机,此时若吃多了冷的东西,阳气不但添补不上,身体还会进入“夏天吃冷降温,冬天捂再多也不暖和”恶性循环。

身体阳气足的人,在夏天会感到内心宁静、热而不躁,冬天觉得冷而不刺骨。如何调理,大学问在中间。一根筷子降心火,打开人体“空调”不落冬病,体感冬暖夏凉。

去火,我们都知道可以吃一些东西,比如莲子心茶,觉得苦的可以泡点固元茶,虽然性寒,但不会伤身。每天做茶喝,可以化解热毒,稳固体内阳气。

此外,筷子还是很好的去心火伴侣!两个动作都要依靠筷子,是因为可以起到同步刺激的作用,也不需要依靠别人。有效去心火,缓解夏季以来人的精神焦虑和紧张。

1、双手握住筷子,一定要是筷子的上半部分,因为它有棱,会起到很好的刺激效果。

双手握住它反复的搓动,在搓筷子的时候,手掌会有刺激感。会发红发热,疏通心经,起到去心火的作用。

2、第二个动作用手来顶住筷子,轻轻的挤压,有按摩的作用,而且力度也很方便控制,刺激也能同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压得有点痛最好。

食有所宜

道医

在通常情况下,食有所宜是指饮食要恰当。这个恰当就是要注意饮食结构上的合理搭配。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吃得过饱,这样有利于消化。《老老恒言》日:“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粘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徒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可愈。”另外,古人说:“冬则朝莫令空心,夏则夜莫令饱食。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凉。”这都是对食有所宜而言的。开门见山地说,食有所宜也是要做到适量或恰到好处。所谓的适量就是要吃的饥饱适中,不要过饱也不要过饥;而恰到好处就是不要使营养过剩,以造成过于肥胖。在《庄子》中说:“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感哉!"这就说明高官尊爵者很善于用有利的条件去伤害身体,而不是用有利的条件去养护自己的生命。

但也有的人过于对饮食节俭,其节俭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瘦身,为了苗条,就如有一些人减肥减得把生命都搭上了,也有的人减肥减得放屁能崩斯腰的样子,这都是不健康的。我们知道,“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损伤,少则增益。”饮食与声色相较而言,自然饮食要比声色重要的多。但从某一方面而言,饮食是声色的增长剂,而声色则是饮食的催化剂。如果两者调适的合理,则是有利于健康的。如果任何一方不合理,那就有害于身体健康。朱熹曾说:“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无灾当福。戒酒后语,忌食后嗔。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饮酒百斛,不如饱餐一粥。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这实际是对食有所宜的最好注解。对食有所宜的益生之道,基本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1早饭宜好

早饭宜好主要是源于人经过一夜睡眠之后,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而身体很需要及时进食。但在进食时,一定要干稀搭配适中。所以在中国,大多喜欢在早上喝一些粥。对于粥不仅是在早上,在晚上也是可以的,因为其有利于消化。早上喝粥有利于快速地消化或润化,如此就容易把晚上的宿便排出体外。

在《本草》载有《粥记》,陆放翁诗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山。”若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确有明验患泄泻者尤验。《显道经》中说:“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氣,所谓晔然见于面也。按精氣二字俱从米,是精氣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此经从“精氣”二字谈粥的必要性,因为其来于“米”,也说明米是产生精气的资粮,尤其在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言,米是润泽脏腑,增加力量的根本。但在饮食的结构中一定要调配的适中合理,尤其早饭,在一天的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喝粥的多寡,要根据一个人的职业而定。若体力者,喝粥多难以熬到中午就会饥肠辘辘。

2午饭宜饱

一天中的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午饭一一定要吃饱。有些人一般到午饭之后就不再吃了。如道教中人有过午不食之说。认为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过午不食就是为了避死气对人体的侵蚀。在《内经》中说:“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面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到晚更必空虚”。这从某一个方面而言是合理的,但若从健康一方面而言却并不见得是合理的。因为有些人不是做体力劳动的,吃得少是可以的,如果是搞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者,吃不饱很难有充沛的体力去做应该做的事。但饱一定是八分饱,而不是过饱。

3晚饭宜妙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主张的多是晚饭宜少。这如果是在古代是可行的,但在今天却不-定是不科学的,只有做到晚饭宜妙才是科学的。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晚上无事可做,外加条件有限,只要天一黑人们便就寝了。如果天黑饱腹就寝,这显然不符合养生的要求,若使食物停滞于胃脘,会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影响睡眠。可见,在古代的养生思想中,认为不要夜食的根据在于日没后脾当不磨。如果腹内稍冷,食即不消,尚加损胃。这也是要求晚饭不宜饱食且不要多食的根本原因。但是现在有所不同,因为人们的夜生活太过丰富,甚至有的人的工作不在白天而是在黑夜,这也就是晚饭宜妙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对于那些夜生活比较充实的人而言,如果晚饭吃得少自然是不利于养生的,而同样要适中,甚至晚饭要同早饭一样要好。

不过,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对早饭和午饭似乎并不十分重视,相反,对晚饭却相当重视。对晚饭的重视也是源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情结,那就是晚饭往往是在一个家庭团圆的时候,认为在团圆的时候就应该有一顿丰盛的食物来充实一下整个家庭成员的胃口,或者晚上无事,醉饱即眠,也不误正事,这其实是不太科学的。如果晚上吃饱了就倒头大睡,或喝醉了就行房事,那就更不科学了。《孙真人枕上记》中说:“侵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火艾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孙真人的提示是值得注意的。

4荤素之别

在中国的传统食用思想中,有提到吃什么补什么的理论,比方吃动物的内脏去补充人体的内脏,这可能会更直接。但如果选择的合理,吃植物同样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对于素食者,其虽然喜欢清淡,但不宜过于清淡;肉食虽然能起到滋养的作用,但不宜多食腥腔。-般说来,两者要适中方为合理。在道门中人,认为能不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这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再者,素食者因有慈心而素,其无外乎是不以它生补已之生。在《太平经》中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在这里的“生为第一”,不仅仅是说把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也应把所有的生命都放在首位。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重视其他的生命。正是由于具有这种认识,才使道教提出“生为第”的命题,从而主张食素而不害生。

不过对于常人而言,在荤素的选择上应因人而异,但并不见得非要大啖它物之肉。《孔子家语》日:“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食肉、食气和食谷三者是不同的。做为常人这三者都应该明通其道。但肉食尽可能少食。看那些肉食动物都不是最长寿的,除了它们饥顿饱一顿的不规律之外,还有一点因为肉是不容于消化的,且容易产生更多的菌类从而危害到身体的健康,这对于世人而言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人们会用高温把那些菌类杀死,但有些疾病还是会随着人的食用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如不易食的疯牛肉或疯狗肉等。这是因为它们的不健康自然会影响到食用者的不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多食素食是有利于健康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人们过于追求效率给所养的动物或所种的植物太多的催肥或催壮类药物,其虽能起到壮大动植物的作用,却是不利于食用者健康的。重要的是,人们深陷其害反而浑然不觉。所以在吃食方面,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食材食用,防止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后果。

5食无过多

食无过多就是不要吃得过多或过饱。《真诰》云:“食勿过多,多则生病。饱慎便卧,卧则心荡。学道者当审之。”《登真秘诀》云:“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但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水土即牌肾也,自然饮食消化,百脉流通,五胜安和。在(论语,学而》中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养性延命录》中,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这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食不要过饱的理论要求。

具体说来,为什么要食无求饱呢?《传》日:“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也就是说,所食过饱即伤心.伤心即气短。书云:“善养性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肾。”饮食所以助气,食饱气不行,所食的越多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害的。有害不仅对肠胃的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会堵塞心智。也许有人会有一种感觉,当吃得很饱的时候思维并不是很灵敏,这尤其对一些脑力劳动者会有很深的体悟,所以说所食愈多心愈塞。因此,食慎勿使多,多则生病。饱慎便卧,卧则心荡,心荡多失眠。

所以,“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骄富贵者,戚戚;安贫贱者,休休。故景公千驷,不如颤子一瓢。”因为食无求饱,所以道教追求服气为粮,以唾为浆。

关于食无求饱的思想,在道教的智慧中多之又多,如在《抱朴子》中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洞微经》日:“太饥伤牌,太饱伤气。盖牌藉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这都是对食无求饱的有益明正。所以,古人说,“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须有包含则有余味,发露太尽,恐亦难继。故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虽然食无求饱,可人们一旦面对美味,还是会留恋于美味,但是食饱一定应注意:不要速步、跑马、登高或涉险等,否则会对内藏有所伤害。

专业学术,严肃易学,传播文化经典,打造智慧平台,传播正能量,天罡大师:擅长周易八卦、风水布局、奇门遁甲、梅花易数、麻衣神相。柳庄相法,阴阳宅堪舆之术,道家玄术,姓名学等,专注领域:企业投资咨询、建筑地产风水布局、家居风水布局讲座、名称策划等。

大师手绘道教开光

灵符,结缘请加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hxcf/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