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作物与茶

作者:   刊名:福建杂誌   卷期:第4期   出版时间:-01-01

关键词:经济作物茶历史考究

福建位於闽浙丘陵,就农业分区而言,属「稻茶区」,农作物以稻作为主,应为两造式稻作区。不过,根据瞭解,这两造式稻作並不普遍,而茶的生產则十分兴盛,福建武夷茶早已闻名天下,就史家硏究,认为茶叶不但是十九世纪中叶,福建对外贸易之重要商品,同时,茶叶之栽培更进而能够改善福建农民生活以及解决人口压力。

故经济作物的栽培,一直是福建农业生產的主要特色,这就歷史文献记载,也可获得证据。宋史地理志列述福建的物產特別標列「银、铜、葛越之產,茶盐海物之饶」其中葛越、茶乃属经济作物,明代王世懋在他的「闽都疏」一书中更指出松、杉、竹、茶、乌柏在福建「实称利筦」。淸代十九世纪中叶,英人福琼(ROBERTFORTU-NE)曾从福州溯闽江北上,将沿途经过的闽江河谷所观察到的作物景象。加以记录,发现大部份是荔枝、龙眼、桃、梅、烟草、蔗糖、蔬菜及花类等经济作物,由此足知经济作物在福建之是十分重要。

理由是

一:地形上限制福建为丘陵区,多山而缺乏平原,无形中使稻作耕地不足,农户不得不考虑適合丘陵地形之他种作物,每每经济作物多能適应这种地形条件。

二:市场上的需要,传统中国农业经济是一种「市场取向的农业经济」,就是农作物之生產完全因应市场之需要而生產,而明淸时代,適巧是国內、外市场空前蓬勃,特別是经济作物在市场需要很广,蔗、烟、茶便是明例,无形中做成经济作物之栽培生產。

三:增加收入之刺激:福建农民多为佃农,並且纳租比値相当之高,在明淸时代,佃户们所纳租値之比,每每为收成比例的五五甚至七、三、八、二、(七三,卽七成纳给地主,三成自留),因此佃农都期待着有更高的收入,藉以解决沉重的租値负荷,而经济作物则往往是获得较高利润的作物。上述三点因素交互影响下,无形中乃使福建农业转向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

但福建地区大量栽培经济作物之结果,也带来了福建省的粮荒。栽培经济作物之会影响粮荒呢:主要乃是经济作物排斥粮食作物。因:

(一)经济作物抢夺了粮食作物之耕地,淸代郭起元的话,很能够提供全面性之瞭解,他说:

「……闽地二千余里,原隰饶沃,山田有泉滋润,力耕之,原足给全闽之食,无如始闢地者,多植茶、蜡蔴苧、蓝靛、粮蔗、离支、柑橘、靑子荔奴之属,耗地已三分之一,其物犹足供食用也,今则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如此闽田旣去七、八,所种植稻菽麦亦寥寥耳」。

这很淸楚地指出闽地粮食作物受到经济作物,尤其是烟草种植之排斥,令到食粮的自给发生了困难。

至於明代亦有这种现象存在,如因蔗利厚,农户往往改稻田而种蔗,因而做成了「仰食浙直」之情况。至十九世纪中叶,茶叶的大量栽培也同样地影响到农桑之生產。

由上可以说明经济作物之栽培对於粮食作物的耕地產生了普遍性的窃佔,使到稻作减產以至粮荒。

(二)经济作物对土地的损坏,经济作物中烟草等种植往往破坏了稻作之种植,就烟而论,则「烟叶之雨露入地,则地苦,而穀蔬不生」,就茶而论「自开茶山,寸草不宜,泉眼枯渴,雨泽偶愆,田立乾涸」,因此造成「田土较昔薄收」,稻作耕地在上述双重打击下,其种植机会自将大打折扣。

故福建之米粮一直是很缺乏,淸代卞宝第曾经提及,他说:「闽省出產米粮,不敷民食,常年尙须取给予邻省」,当时福建之米粮,除了本省建(宇)延(平)供应外,其余还须仰赖江、浙、台湾三省米粮之输入。

但是,长期依赖他省供应粮食,並非长久之策,况外省之粮食供应,也不稳定,时有欠缺,於是开始留心生產条件较低之粮食作物,而番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备受注意,成为日后福建之重要粮食作物。原来番薯本非福建本土生產,其传移入福建,大约是在万历年甲午年间,由巡抚金学曾自外番传入,而敎民耕种者。番薯俗呼地瓜,又名金薯,甘薯,有紫、白两种,传入后番薯果然能够使福建岁荒粮歉的困厄获得解决,太守李拔有诗为证:

蕃沙辅穀早流香,不见开花实自长,

诗与干门应鼓腹,何劳远借需余粮。

正如上述,蕃薯生长条件十分低,不与五穀爭地,凡瘠卤沙冈,都可以生长,故此传种甚快,大抵到了淸代,番薯已是成为福建粮食中之不可或少的了。也因此之故,福建的农业结构,遂亦有了新的变化,我人不可不知。

这暂不谈,且话茶道。因自古以来,喝茶便是中国人生活艺术中的一部分,也早已被文人雅士视为吟诗赋词时灵感的泉源,俗谚称「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开门七件事,茶虽敬陪末座,也曾式微过,可是从近年来国人所掀起的「茶道热」观之,中国人好茶犹如西洋人钟爱咖啡般,牵繫著一分温和和民族的特性。

故中国人飮茶习惯已有悠久歷史,而茶的种类尤多,追溯起来,当远至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人就已开始飮茶。

东汉王褒尝说:「武都买茶,杨氏担荷。」武都卽山名在四川境內。可见在二千多年前茶叶已成为一种商品。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便有「商人重利轻別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则是唐朝茶叶的批发市场,在江西省境內也。而元朝尤为茶叶盛產之时,甚至假道「丝路」以输西方,明末,荷兰人从澳门运茶到现在的印尼,淸初,英国在澳门设办事处专购我国茶叶运往本国及世界各地,十八世纪末期,我国出口茶叶,佔全球之冠。帝俄时代的俄人商队利用骆驼每年运走两三万担之数,可见茶在当时的俄国是多么珍贵了。

茶树和一般的庄稼不同,单位面积收穫量是由採摘的早晚而定。精粗以及採摘回数也是重要的,而採茶的时间性很强,旺採季节,茶叶一齐伸展,转眼卽老。不过,在以往,茶的旺採期常与揷秧时相撞,弄到茶农进退两难,民谣中的採茶歌有这样的描绘:「四月採茶茶叶黄,声声布谷催,揷得秧来茶又老,採得茶来秧又黄」。这就反映出茶农的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情况。

闽茶夙著盛名,宋、元、明以降,闽茶中之「建茶」与「武夷茶」更是翘楚,明代闽茶著名茶区,为福州、延平、邵武、建寗诸府及福寗州。至淸代闽茶更盛,名种迭出,尤以武夷山之茶名更见卓著,其后安溪县之铁观音茶隨之。

淸末闽茶之生產面积大约估计为十二万二千四拾伍亩,年產量为六十八万担(十九世纪闽茶详细產量已难知悉),根据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奏设运销茶税可知当时闽茶著名茶区为「……除崇安县武夷盛產外,尙有建寗府属之浦城,建阳,甌寗,建安,延平府属之邵武;而除上述外,「闽產异录」增列福寗府之福安,寗德,福州府之闽县,侯官长乐,福淸,永福,连江诸地,上述各地產茶品类及数量,因资料搜罗详明不同,姑略;而就最称名著之武夷茶予以简介。

按武夷茶始萌于宋,元置官局于此,武夷茶至此取北苑之地位而代之,至明捐利于民,及至淸,成为外人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yyxg/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