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俗之:人生礼俗

导语

莆田民俗是莆田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是莆田人民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和生活磨练而积累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经验,体现分享与交流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莆田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而存在,世世代代影响着莆田人民的生活,包括处世方式、道德情操、为人准则、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

莆田民俗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和莆田地方文化的结合体。因为莆田的先民大都来源于河南一带的贵族和富豪人家。从晋代的五胡之乱、汉武帝的南征之役、唐末黄巢之乱到两宋的异族入侵,在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南迁浪潮中,莆田作为南方荒僻之区,成为当时的世外桃源之地。从中原到莆田,迢迢三千里路,能够在战乱中迁移到莆田的氏族,历经三个月的行程,都是大户人家。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习俗,并与莆田土著文化交融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莆田民俗。

莆田民俗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生礼俗、节日庆俗和信仰习俗三大部分。人生礼俗共29种,节日庆俗主要有16种,信仰习俗有87种。

随着时代的演进,莆田民俗也在不断地变迁,有的已濒临消亡。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对莆田民俗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掘和记录,对下一代进行合理的传承,这是文化的责任,是时代的责任,也是莆田人民共同的责任。

第一讲人生礼俗

一、人生礼俗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国人共同遵守的人生原则。人生礼俗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和习俗。这种人生礼俗从生到死,伴随人们的一生一世,成为人们互相交流,互相尊重的一种文化。

二、人生礼俗的内涵

莆田人生礼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体现了人格的尊重、亲情的维系和和谐的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特征。

其二.体现了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分别支持的群体合作精神,具有奉献担当的文化特征。

其三.体现了追思慎远、崇尚先贤的孝德,具有教化引导的教育特征。

其四.体现了莆田地方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地域性特征。

三、人生礼俗的评点

莆田人生礼俗主要有29种,分别为:1、送生礼;2、三朝礼;3、半月礼;4、满月礼;5、四月礼;6、周岁礼;7、入学礼;8、拜师礼;9、乞巧礼;10、成年礼;11、订聘礼;12、结婚礼;13、送嫁礼;14、祝寿礼;15、饯行礼;16、洗尘礼;17、上梁礼;18、过厝礼;19、探病礼;20、邀娱礼;21、赐福礼;22、送终礼;23、做七礼;24、超渡礼;25、纪诞礼;26、纪忌礼;27、起红礼;28、谢恩礼;29、拜忏礼。

下面,对上述29种人生礼俗进行简要的讲述评点,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1、送生礼

送生礼俗是莆田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礼俗,是一种预祝孕妇顺利生产的一种礼仪。“送生”莆田方言谐音“双生”、“顺生”,表达对一个即将诞生的生命的美好预祝。亲朋一般要在孕妇临盆之前十天左右,送去“月内料”,即坐月子享用的滋补食品,通常送红菇、香菇、蛏干、目鱼干、公鸡、线面等物品。孕妇的母亲还会去庙堂拜祭上香,祈求送妈祖、观音大士或陈靖姑保佑女儿顺产,小孩平安出生。

2、三朝礼

《梦梁录》第二十卷载:“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绸,谓之送三朝礼也”。这种礼仪在孩子出生后3-7日内举行,仪式大致有:为新生儿取名、为之挂“长命锁”、赠长命钱、洗草药汤等等。

宋代莆田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诗写道:“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谣。纵道菊花如昨天,要看汤饼作三朝”。此诗生动描叙了莆田民间的三朝礼还有歌队乐队前往庆贺的,是一种很热闹很风光的场景。

3、半月礼

半月礼是指新生儿出世半个月时,由外婆家或至亲为孩儿的母亲备办的坐月子的新鲜滋补食品,还为新生儿送去被褥、衣服等物品。莆田民间称为做十四天,实际是指孩子出生后的第十四天送半月礼。按照莆田民间坐月子的习俗,孕妇在孩子出生后前半月,以吃素食滋补为主,半个月后才开始吃鱼、肉、鸡、鸭之类,据说这样对母乳的产生是有益的。半月礼主要是对孕妇的关爱和呵护。

4、满月礼

在新生儿满月时,主家要举行隆重的满月礼,俗称“做出月”。满月礼主要是宴请亲朋,还要向亲朋分发染红的蛋品。若生女儿,分红蛋一双,寓意女孩长大后会找到如意郎君,结双成对;若生男孩,则分红蛋六个,表示六六大顺,一生顺利平安。亲朋祝贺满月礼的,一般要送小孩衣服,有的还要送金、银饰件或金银元宝,算是资助支持新生命的成长,体现了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5、四月礼

孩子出生满四个月时,亲朋再一次登门祝贺,叫“四月礼”,民间俗称“做四月”。这时,婆家再一次为外孙或外孙女备办新衣数套,以示关怀。这一天为新生儿剪指甲、修头发、沐浴更衣,还要为新生儿围上涎巾,收吸口水;系上肚兜,防止风入肚脐;穿上黑衣,防止紫外线辐射。民间还有个说法,小孩穿上黑衣,蚊虫就不会去叮咬小孩,这是古人生活经验的一种传承。

四月礼在莆田民间很盛行,它与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孩儿出生行“百日礼”有异同之处。

6、抓周礼

孩儿在满周岁之日,午时之前,上辈人要为之举行抓周礼。抓周礼起源于三国时代,被称为“试儿”习俗。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在明代之前,此俗通称为“期扬”,到清代才改称为“抓周”、“试周”,就更通俗易懂了。

抓周习俗是源于原始的征兆观念,以此来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加以引导培养。这是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情深,充满期待和祝吉的行为游戏。

7、入学礼

莆田自古被誉为“文献名邦”,在重教兴学方面是极为重视的。所以,莆田民间的入学礼别具一格,富有寓意。

在孩儿满6岁时,要举行比较隆重的“入学礼”,其仪程是通过对壶公的信仰拜祭,让这位智慧之神开启儿童的智力,俗称“拜了壶公,聪明花开”。有人说,那是一种愚昧的迷信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通过壶公拜祭的形式,以一套理喻规告的方法,为孩童上了人生第一课,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永不泯灭的记忆,在未来求学的征程中受到永久的激励和鞭策。

如果大家了解到这种入学礼的仪程,就会什么都明白了。

入学礼第一个仪程是拜壶公,祭品用葱三根,寓意聪明;芹菜三根,寓意勤学;竹笋三根(笋干亦可),寓意虚心(为什么要三根?这里寓意三更,意思是读书要独到三更夜);杏仁一盘,寓意幸运;桂枝一束,寓意折桂高中。祭品排列完毕,点燃香烛。

第二个仪程是由长者领着学童诵读祝文:“壶公神仙,点化顽冥。赐我聪慧,督我勤勉。萤光映雪,锥骨提神。学无止境,若谷虚心。赐我幸运,学业大成。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第三个仪程是在长者的教导下,学童向壶公神仙发誓,将来一定苦学勤学,功成名就之后,再来拜谢壶公。

这种看似荒诞的民俗事象,其实充满了理性,包含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哲理性。这个启蒙课程的设置,从求学必备的三个要素——聪明、勤学、虚心,加上人生中的幸运因素,构成了一个人学业能够成功,能否金榜题名的前提条件。

也许,正是莆田这种独有的“入学礼”,使莆田人才辈出不穷,唐代至清,共出了多名进士,出了13位文武状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了解开莆田人文鼎盛之谜,几次到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莆人物之盛,皆因壶公也!”这事在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中有明确的记载,说明了朱熹正是从莆田入学礼拜壶公的习俗中找到了答案,找出了奥秘。

了解莆田民间入学礼,让我们知道祖先在多年前就发现了学习的葵花宝典、制胜法宝。一个人在学习上是否有成就,仅靠聪明是不够的,若不勤奋、虚心,也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事无成也枉然。如果一个人的天资不足,用现在的话叫智商低一点,并不可怕,因为勤能补拙是古训,水滴石穿凭恒心。当然,任何事还得靠一点运气,所谓的运气是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主客努力的制约和影响。譬如,一个考生做了满分的考卷,偏遇上了老师在改卷时疏忽,改错了题,扣错了分,上不了名牌大学,这种例子是存在的,这就是命运伎然。

所以,入学礼是一个辩证科学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民俗。

8、拜师礼

按照古例,莆田民间曾流行拜师礼,此俗至今还在武术界,演艺界、工艺界存在着。

拜师礼的仪式有以下几点:

(1)请长者(介绍人)入席

(2)请徒弟入席

(3)徒弟向先师(祖师爷)行礼

(4)请师傅或师长入席

(5)徒弟向师长呈送拜师帖

(6)徒弟向众人宣读拜师帖

其内容大约为:

“今有愚生XXX,幸遇名师,愿入门下,受业养身,修道正道。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

(7)由徒弟向老师献“束脩”之礼

“束脩”之礼,源于孔子,孔子收徒,就有收“束脩”的记载。“束脩”包括六礼,即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瘦肉。其中,芹菜代表弟子勤学;莲子心苦,代表为师者“苦心教诲”;红豆代表“鸿运高照”;枣子代表“学业早成”;桂圆代表“功德圆满”;瘦肉代表学徒不怕吃苦,哪怕瘦了几斤肉也要学好手艺。

(8)徒弟向师长行大礼,一跪三叩首

莆田民间的拜师礼体现了对师道的崇敬。特别是莆田是著名的戏剧之乡,在莆田戏班中还有一种尊师的习俗,就是戏班弟子每年大年三十都要在壶公山凌云殿谢恩师,为师傅解忧排难。

9、乞巧礼

莆田民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女孩们要聚在一起举行乞巧礼,这个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古时,女孩在出嫁前要学会针线活,叫“女工”,所以在这天晚上要向织女乞巧赐艺。唐代诗人汪伦有诗为证:“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乞巧礼的内容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穿针乞巧是一种穿针竞赛,女孩每人手持一枚五孔针,一束五色线,看谁穿得快;喜蛛应巧是比赛毛线编织;投针验巧是让每个女孩把针投入水盆之中,针能浮在水面者为优胜。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再也不要在针线活上花什么心思了,但这种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仍然存在。今年七夕之夜,玉湖公园还组织了一次乞巧礼活动,观者如云。

10、成年礼

莆田民间的成年礼有个动听的充满诗意的名字,叫“出花园”,意思是男孩子满十五岁时,应该走出家庭这个温馨的花园,到人生的大海中去迎风博浪,去奋斗,去创业。这是一种独立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比西方的成年礼更有文化含义。

成年礼一般在男孩15岁生日那天傍晚举行,父母要准备好一盘鲜花,一桶热水,让男孩子举行鲜花浴。之后,由上辈人领男孩去拜祖先灵位,祈求保佑。晚餐时,父母要为男孩备好红蛋2个,公鸡汤一碗,为之庆贺,也有让男孩好好享用,积蓄力量,准备着以后到外面世界去拼搏的含义。

过了成年礼,男孩子的身上就应该少了些嫩气、孩子气,开始培养自己的男子汉气度。所以莆田的男孩比较早懂事,比较早成熟,创业的起点也比较早。

目前,这种习俗在城市里已经消亡了,但在山区和沿海,特别是湄洲岛上,依然保留着这种具有教育启示意义的人生礼俗。

11、订聘礼

订聘,民间俗称定亲,是人生婚嫁的一种重要礼俗。其主要内容包括六礼,即六种礼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纳彩,指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亲;问名,指男方家问女方名字、生辰;纳吉,指男方将女方的名字、八字取回后,按五行、生肖推论是否合配,民间在古时对男女婚配的生肖、八字很讲究,如“蛇不同穴,马不同槽”、“虎公虎母没处讨”、“龙与兔,无相顾”等,皆有其说法;纳征,是男方核定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是男方择定吉日为结婚佳期,备礼告知女方家,俗称“定日”;迎亲是指男方到女家迎娶新娘。

六礼是创立于西周时期而后为历朝沿袭的传统婚俗,详载于《礼记·昏礼》上篇。在传统礼仪中,仪式是很讲究的,如纳征礼,男女双方都用红色描金书帖,也叫“龙凤帖”,帖上写的都是很高雅的吉利文辞,如男方帖上写道:“素养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则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贺”等等。

随着社会进步,六礼之俗渐渐消失,但经简化后的订聘礼在莆田民间依然存在。

12、结婚礼

结婚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莆田的传统婚礼沿袭中原的汉代婚俗,包括拜堂、闹房、合酒等仪式。

拜堂是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为内容,最后是夫妻交拜。拜堂显示出新人对天地、对祖先、对长辈、对夫妻之间的尊敬。

闹房又称闹洞房,有雅俗之分。莆田民间的闹洞房形式以喊赞句、做仪文为主,十分文雅。经全市普查搜集整理,莆田民间的结婚仪文流传下来的几十种,有汉赋体的,有民歌体的,有古诗体的,有宋词体的,表现当地婚俗文化的丰富内容。

合酒又叫合欢酒,是新婚夫妇共饮一杯酒或饮交杯酒的一种形式,表示从今以后夫妇同心,互敬互爱。在婚礼举行前,新郎新娘还要完成一项“结发”的仪式,以表示夫妻今后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了,所以有“结发夫妻”之称。

13、送嫁礼

送嫁礼是送新娘要出嫁时的相关礼仪,包括新娘上香祭祖、叩拜父母,由父亲盖上头纱,由福高德重的女性长辈持黑伞护新娘上花轿或礼车,新娘父母则要备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撒在轿脚上或礼车后,代表女儿出嫁如水一样泼出去了,洒白米则是表达女儿日后衣食无忧。

按古礼,新娘上花轿后,要把平时用的扇子扔丢,表示把坏性子扔了,不带到婆家去。上轿之前要唱“哭嫁歌”,表示对父母和乡邻的离别和谢恩之情。

送嫁时,新娘家的父母和亲戚要为新娘准备丰厚的嫁妆。新娘去男方家的路上,一路要燃放鞭炮,新娘到男方家大门时,由男方选一位有福气的长辈人,持一个簸箕盖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娘要跨门槛而入,绝不能脚踩门槛,这是一种禁忌礼俗。

新娘到男方家完成婚礼三天后,才能有新郎陪伴会娘家,这在民间叫“回门礼”,也称“回马礼”。

14、祝寿礼

在人生中,生命是很无常的,有的人百岁犹健壮,有的人英年早逝,空留遗憾。因此,古人对祝寿礼是很重视的。按莆田民俗,人到了50岁是一定要祝寿的,50岁被称为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知非之年。60岁后就有更隆重的寿礼,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被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被称为杖朝之年、中寿之年。90岁被称为耄耋之年、鲐背之年。岁被称为期颐之年、上寿之年。岁称为花甲重开,岁称为古稀双庆。也许,古人见过的最高寿者为岁,所以才有最高到岁的荣称。

莆田民间的祝寿礼有四个方面与总不同,其一是男做九,女做十,即男人在49岁那年庆祝五十大寿了,接下来类推,女人则要满五十才祝寿。

其二是按明代礼数,一般选择在大年正月初三为祝寿之日,这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在莆仙光复后,正月初二为互相探望被倭寇杀害的亲人,初三为幸存的寿者祝寿,其意为大难不死,后福滔滔。至今在莆田沿海山区和仙游县还沿袭此俗。

其三是莆田人为百岁高手之人祝寿,切忌称百岁,因为百岁在莆田民间是去世的代称,因此,对百岁之庆很严谨地按汉代规定的称法,叫“期颐之庆”。

其四,后辈人为寿者备办的礼物都含有吉祥的意义,如寿礼中一定有线面,代表长命;有米龟,代表着龟寿长久;有猪脚,代表健壮奔跑等等。

15、饯行礼

莆田人自古就有走南闯北,到远方拓展自己的事业,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饯行礼。凡是亲人要出远门去经商、求学、投军、为官,亲朋都要为之举行隆重的饯行礼,预祝亲人旅途顺风顺水,平安抵达目的地。

莆田是个著名的侨乡,宋代起就有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先例。所以,民间有一种为亲人出洋饯行的习俗,称为“送顺风”。因古代都是靠航船作为交通工具,在海上漂泊,顺风帆是人们对海上出行平安的最大企盼。这种“送顺风”的饯行礼,亲朋一般要以红包的形式资助盘缠,还要设宴送行,举杯豪饮壮行色。上辈人则为其向妈祖女神祷告,祈求一路顺风,平安如意。

16、洗尘礼

洗尘礼的含义是指为从远处归回的亲人洗去身上的尘埃,欢迎他平安回到故里,而举行的一种民间礼仪。远方归来的亲人要对亲朋的深情厚意进行答谢,向他们分赠红包、衣服或其他物品,让他们分享在外面奋斗而获得的丰硕成果。

莆田民间的饯行礼和洗尘礼,表现了对向外拓展精神的鼓励,也是对莆田人走四方的赞许。所以,从宋代起,就有“无兴不成镇”的说法,就是说,如果没有兴化人的参与,那么,任何一个城镇都不会繁荣。如今,莆田市有海外侨胞近万人,五代以内走出莆田在全国各地的莆仙人接近莆田的现有人口,也近有万人。但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心系故乡,那是一种永远的恋乡情结。因为,谁都会记住故乡的饯行礼和洗尘礼,那种最浓郁的乡情。

17、上梁礼

过去,莆田民间起厝上梁时,亲朋都要行上梁礼,一是表示祝贺,二是表示资助。上梁一般选择在新房主体落成时进行,事先选一个黄道吉日,时辰按莆俗以海水涨潮之时为最好的时辰,寓意“财如水涨”。上梁时,要请人喊赞句,都是颂唱一些吉祥的话语,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喜庆。

18、过厝礼

俗话说:“莆田人一生三件事,起厝、讨某、修大墓。”莆田人对房子看得很重,所以,在新居乔迁时,礼数也看得很重。搬迁新居时,依例要举行过厝礼,设宴款待亲朋,作为一桩喜事来办。亲朋为祝贺主人乔迁,要备办礼物,其中,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着添丁进财。

19、探病礼

在人生中,疾病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磨难。在莆仙戏中有一出戏叫《仙姑探病》,连神仙有时都会得病,何况凡夫俗子呢?

莆田民俗中的探病礼是人情味很浓的一种礼俗,探病的时间一般有讲究,晚上不宜太晚,影响病人休息,农历初七这一天一般不探病,是受七日祭的讳忌。探病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平日爱好,备办合适的滋补品或水果,特别是有些病对食物有严格的限制,如长背疮不能吃鲤鱼,一吃会致命等等,传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后来要除掉功臣刘伯温,就选在他长背疮时赐给一条鲤鱼,刘伯温知道皇帝要他的命,就自尽了。探病礼不在乎礼的轻重,而在乎对病者的慰藉和鼓励,支持病人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20、邀娱礼

邀娱礼是莆田民间相邀参加村社举办的娱乐活动的一种礼仪,民间俗称“看闹热”。如元宵的游灯活动,乡里的社戏演出,一般都要请亲朋参加共享,以增进和谐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在莆田沿海一带,邀娱礼较为盛行。每当元宵节活动或平时开演莆仙戏,都会邀约亲朋参加这种娱乐,还设宴款待,共叙友情。所以,邀娱礼是莆田民间联络情谊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莆田人热情好客的豪爽的一种性格体现。

21、赐福礼

赐福礼是莆田在元宵期间由当地所崇拜的神灵出游巡安时,神驾短暂驻留在受福人家门口进行赐福仪式的一种礼仪。在莆田民间信仰的87位神中,大约有60多种神灵每年都要举行绕境巡安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妈祖,吴圣天妃,陈靖姑、杨太师等神袛的出游巡安活动,如妈祖巡安兴化、台湾、澳门等。

在神灵巡安过程中,巡游队伍往往会事先定下受福人家,在经过其家门口时,会作短暂的停留,为其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和祝福的祷告,主家则要备好鞭炮、三斋五果等供品,以迎迓出游队伍和神灵,同时,主家要率全家人对神灵三跪九叩,以示虔诚。

22、送终礼

古语云:“生死为大”。莆田民间对过世的亲人都要行送终礼。此礼一般在逝者出殡之前举行,嫡系子孙要披麻带孝,亲戚故友臂佩黑纱,信基督教徒则手持鲜花一束。

送终礼在灵堂内举行,生者向死者进行最后的告别,不免哀伤悲恸,至亲之人往往大声哭灵,倾诉心中的悲痛之情。有的人家会请民间乐队奏哀乐,但现在大多改为播放哀乐。参加送终礼的客人不能穿艳丽的服饰,宜穿白色或黑色礼服,以示哀思,不能谈笑或有轻浮之举,以示肃穆。古时,参加送终礼的人还要查看在生肖上有没有与逝者的生肖相冲相克,若有则宜回避,不要去参加。

按旧例,逝者入葬还要选穴修墓,讲究风水,进葬要选择吉时,都很讲究,这些涉及风水学的理论,是极为深奥的,至今尚未有合理的科学诠释,因此就被简单地判定为迷信。

23、“做七”礼

“做七”礼是指亲人逝去七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古时完整的“做七”礼要进行七次。“做七”以头七最为隆重,必须备办丰盛的祭品,特别是逝者生者最喜爱的食物是必备的。蜡烛、纸钱也须备好,亲属在逝者遗像前跪拜,表达无尽的哀思。“做七”时,一般要对逝者设立灵位,古时常把灵位集中在祠堂里排放,为让后代记住祖先的名字以及功德贡献。

24、超渡礼

超渡礼是莆田民间对逝去的亲人进行的一种宗教仪式的灵魂拯救。分别有佛教、道教、三一教三种超渡形式,佛教超渡由和尚主持,以念佛经为主,道教超渡由道教主持,简称为道场。三一教超渡由三一教人士做三一道场,因为三一教是由明代人林龙江创立的,其教义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在莆田拥有众多的信众。三一道场讲究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九品莲花灯舞》、《三教道场科仪音乐》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25、纪诞礼

纪诞礼是莆田民间为纪念逝去的亲人,在逝者出生之日所举行的一种礼仪,礼仪虽然简单,仅用香一束、线面一碗、素蛋一双,摆在逝者灵位之前,为他过一个生日,以表达孝敬和怀念之情,但这种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敬仰,也是一种传统美德的传承。

26、纪忌礼

顾名思义,所谓“纪忌礼”,就是纪念逝去的亲人在离开人世的那个日子,古时称为忌日。这种礼仪以供简单的祭品,即干饭一碗、菜蔬一碟、水果一盘(奇数3、5、7个)即可,同时焚香拜祭,祈求逝者在天之灵保佑后人平安发达。

27、起红礼

当遇上老者逝去的那一年春节,主家是不能贴红联的,而要贴白联以示哀悼。从明代嘉靖四十三以后,因当时倭寇之乱,不少人被倭寇杀害,家人贴白联行丧礼,后又碰上春节,在贴大红春节时,就留下一截白联,表示虽逢佳节,但心有余哀,之后,就形成了莆仙特有的白额春联的习俗。按古代的礼制,家里老人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所以,头三年是不能在春节时家门贴上红联的,要等三年满后,才能贴红联,并同时举行一种起红礼俗,在逝者灵位前焚香祷告后贴上起红联,贴起红联的时间按逝者忌日满三年计算的。

28、谢恩礼

莆田民间历来崇尚知恩必报的行为,所以,谢恩礼是比较盛行的。其实,这是一种对天、地、神、人的一种崇敬和恩情答谢。不少家庭中的大愿达成后,如儿女婚姻成功、添子添孙、学业有成、生意兴隆、健康长寿等,都要在过春节的前夕举行谢恩礼。比较隆重的谢恩礼按周礼规制,采用少牢之礼,用全猪、全羊、五果、六斋作为供品,以酬天地、神灵和祖先。礼毕,这些供品要分别送给亲友分享,称为“吃平安”。这种谢恩礼源于对天地神的崇拜,在流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现实中有恩于己的恩人更要感恩,因为有形之恩比无形之恩更加重要啊!

29、拜忏礼

拜忏礼是莆田民间对先人的追思而行孝道的一种礼仪。一般是后人感到前辈在世时孝敬不够而进行的一种忏悔式的补救。如,当一个儿子在他的父母在生时,无力给予物质上的孝敬,心理是很失落,很遗憾的,后来当儿子发迹了,会感叹“子欲孝而亲不在”,于是,就采取了拜忏的形式,以纸扎的物质替代品,如房、车、床等焚化通灵,表达孝悌精神,同时,也会请道士做道场,祈求先人超渡成仙,永享安乐。

结语

亲爱的朋友们,也许你们会觉得老林啰哩罗嗦讲了这些莆田人生礼俗,认为这都是繁杂小事,听了令人索然无味。但你们细细想想,也许会悟出这么一个道理:这种能够千年流传的文化,能够被人们普通接受的礼仪,一定会有奥秘所在。这奥秘就在于,这些人生礼仪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孕育着人们的道德,净化着人们的灵魂,维系着人们的乡情。正是这样,这种人生礼俗培养了莆仙人民爱乡爱国的精神,互助互爱的品德,知恩必报的品格。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爱乡精神在不断削弱。据可靠的报道:中国少年科技班36年来共培养出位教授,目前在美国任教的位,回来报效祖国的仅30多人。国家花了多少力气培养了这些精英,而精英们却投入外国的怀抱,这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一种道德的沦丧。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化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她会永久地、时刻地唤醒人们的理智、良心和良知。

古人说,通情才会达礼,知礼而后养德,愿朋友们牢牢记住故乡的人生礼仪,记住莆田的人情世故,那么,你人生就会充满幸福,你的事业必然繁荣发达,你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亲情和友情,你就会赢得一切。最后,让我以一首小诗作为结束语:

人生礼俗何其多,

奥秘蕴蓄不言说。

礼尚往来更和谐,

人生永唱欢乐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yyxg/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