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叔爱莲图明仇英(传)

中国人喜欢吃、讲究吃,在赞美莲花并赋予其高洁品质的同时,也发现了莲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莲肥大的根茎——藕,可以凉血消暑、健脾开胃;莲叶性平味苦,有去除体内湿气的作用,也是消脂佳品;莲子极具营养价值,是上好的补品,中秋时节莲蓉月饼广受欢迎;莲子心味苦性寒,清心败火……难怪有人认为,莲是“百病可却”的植物。

古人食用莲藕、莲子等的历史非常悠久。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附近挖掘出一种硬如卵石的古莲子。据考证,它们已经沉睡了多年。年,考古工作者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也曾发现内盛藕片的云纹漆鼎。出土以后,藕片因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而迅速消失,仅存出土现场照片,让多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汉代贵族的盛宴。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种植莲藕的方法,说明在当时,莲藕已是较为常见的食品。古人究竟是如何食用莲藕、莲子、莲叶及莲花等“莲馔”的?他们都烹制过哪些美味佳肴?我们自然无法唤醒古代厨师为我们现场烹调,但或许可以从反映古人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窥得一二……唐: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粉彩鹭莲盘清故宫博物院藏早在唐代,人们已经发现荷叶不仅面积大,可以用来包裹食材,还带有一种特殊的清香,烹饪时能为食材加分不少。柳宗元《柳州峒氓》诗中“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一句,描绘的便是唐代柳州山区百姓赶集时的景象,他们有的用竹箬裹着买到的盐巴返回自己的村寨,有的用荷叶包着饭食前往集市。想象一下,无论这次赶集是收获颇丰还是空手而归,尝一口流溢着荷叶清香的饭食,任谁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美妙而满足的心情。在诸多莲馔之中,唐人格外钟情莲藕。当时,苏州的莲藕有“雪藕”之称,色白如雪,脆嫩爽口,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苏州藕“亦属土贡之一”。唐人杜荀鹤《送人游吴》中写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莲藕是苏州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品赏诗句,仿佛可以看见人们趁着夜市的华灯谈论生计的热闹场景。即使见多识广如白居易,也对江南的莲与藕念念不忘。在他卸任苏州刺史时,曾把苏州的白莲引种至老家洛阳。白居易还特意写了一首《种白莲》纪念此事:“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与现代人多用藕煲汤、炒菜不同,唐人似乎更喜欢生食莲藕。如杜甫在《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写道:“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诗人赞美春藕“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想来在当时,生莲藕应是清爽解暑的佳品,不输时鲜水果。宋: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藕实图清陈枚

宋人精致和风雅的生活,为后世人们所赞叹和向往。莲这种寓意高洁的植物,在宋人的饮食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心灵手巧的宋人并不满足于食用莲子和莲藕,而是开发了诸多不同凡响的莲馔。这些菜肴又被文人记录于各类笔记小说中。南宋文人林洪的食谱笔记《山家清供》,是一部描写宋代士人饮食生活情趣的奇书,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的各类菜品,记录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文中又间杂与菜肴相关的典故、诗文等,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山家清供》中,不乏以莲藕、莲子甚至莲花为原料的各类莲馔。“玉井饭”是将莲子、小块莲藕与大米同煮而做成的饭,名字取自韩愈“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之句。“蓬糕”是将新鲜的白莲花煮熟后捣烂,加入米粉和白糖蒸制而成。“雪霞羹”,名字极美,做法是将莲花用开水焯过,再和豆腐一起煮。豆腐洁白如雪,莲花粉红似霞,菜品因此得名。“石榴粉”,名称中有石榴,其实并非用石榴做成,而是将鲜藕切丁,磨圆棱角,再用胭脂和水将藕丁染成红色,拌上淀粉,投入鸡汤中稍煮,成品颜色红润,和石榴籽颇有几分相似。更复杂的莲馔则有“莲房鱼包”。这道菜颇费工夫,需要采嫩莲蓬若干,将莲蓬底切掉少许,剜出莲子,再将新鲜的鳜鱼切块,塞入莲蓬上的小洞,并向小洞里加入酒、酱和其他香料。之后,把装着鱼肉的莲蓬放回莲花中,将莲花上锅蒸熟。如果想继续玩花样儿,还可以在莲蓬表面涂上蜂蜜。这样一道菜,从备料到出锅,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才能做成。这道“莲房鱼包”,即使做成功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入口的,与它固定搭配的饮料是“渔父三鲜”—用莲花、菊花、菱角榨出的“混合果汁”。林洪曾在朋友李春坊家的宴席上品尝过“莲房鱼包”和“渔父三鲜”。两道从选料到做法都透着山野清新之气的菜品颇合林洪心意,使他高兴到为主人赋诗一首:“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诗中,林洪除了赞美菜肴本身之外,顺便恭维李春坊有“鱼化龙”的潜力。李春坊领会诗意,自然也心花怒放。明:佳人雪藕供微醉,童子分茶坐晚凉

太液荷风图宋冯大有

《山家清供》中记载的莲馔,光是看做法,就觉得这是只有世外高人才配享受的菜品。而明代人似乎更讲求实际一些,他们所创制的莲馔也因此染上了几分世俗色彩。成书于明代后期的《金瓶梅》,假托北宋末年故事,实际上描写的却是明人的日常生活。西门庆与妻妾闲时消遣享用的果盒里,常见莲子、雪藕等果品。第二十七回,秋菊送来的果盒里有“八样细巧果菜”,其中有一样就是“鲜莲子”,还备了“两个小金莲蓬钟(盅)儿”,方便西门庆与潘金莲饮酒。第四十一回,吴月娘、李瓶儿到乔大户家做客,巧合之下结了儿女亲家,厨役便在宴会上准备了“一道果馅寿字雪花糕,喜重重满池娇并头莲汤”。这道“喜重重满池娇并头莲汤”,有学者推测是木樨(桂花)莲子汤,做法是把鸡蛋打散,淋入莲子汤中,形成娇嫩的淡黄色蛋花,颜色与木樨相似,浮在汤碗表面,因此得名“满池娇”。并头莲,则取莲子双双配对之意。这道汤黄白相间,色泽宜人,取这样绕口的名字,显然是应两家结亲的景儿故意讨口彩。果然吴月娘满心欢喜,赏了一匹大红缎子给厨役。在其他明代小说中,莲馔的身影也时有出现。在《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归来,唐太宗摆下御宴,为师徒四人接风洗尘,宴席虽为素斋,却也有“葡萄大”的莲子肉,以及与脆李、杨梅、慈姑并列的嫩藕,可见明代莲子、莲藕食用之广泛。除了食用莲子、莲藕之外,明代人有时还会用荷花来制茶制酒。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回忆妻子芸娘制作荷香茶的方法:把茶叶放入小纱布包中,再将纱布包放在荷花的花蕊处静置一晚,第二天早上取出。由于荷花“晚含而晓放”,经过一晚之后,花香便会完全沁入茶叶中。透着荷花香的茶叶,用泉水冲泡,“香韵尤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之《饮馔服食笺》中记载,酿造荷花酒的原料为荷花、白面、绿豆、糯米等。把这些原料都磨成粉,加入川椒,再按酿造普通酒的方法酿制,荷花酒就大功告成了。明朝诗人梁纲曾写过一首《荷花酒》,赞美此酒之味:“共君曾到美人家,池有凉亭荷有花。折取碧筒一以酌,争如天上醉流霞。”在莲池边满饮一杯荷花酒,酒香伴着荷香在唇齿间回荡,想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妙享受。

——

本文节选自《读者欣赏》杂志,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点击下图,即可订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ylzy/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