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固肾阳,调情志,健康过年
道医课堂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节气,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处于三九期间,此时土壤深层的热量被消耗殆尽,全年最低气温随之出现,故而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三候1雁北乡小寒之日“雁北乡”,这个“乡”是趋向,北飞雁已经感知到阳气,是为先导。 2鹊始巢小寒后五日“鹊始巢”,喜鹊噪枝,已经开始筑巢,准备繁殖后代了。 3雉雊再五日“雉雊”。雉是野鸡,阳鸟,雊(gòu),求偶鸣声,这时,早醒的雉鸠就开始求偶了,早春已经临近。 小寒习俗1腊祭小寒节气中的“腊祭”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活动,“腊”有“合”的意思。腊祭便是合祭百神。这一习俗在周朝分为“腊”与“大腊”两个祭祠,腊祭先祖,大腊祭百神。 民间一般定为立冬后第二个戍日为“正腊”,即冬至后的十三至三十五天之间,最晚也不会超过除夕。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小寒节气中,所以农历的十二月,也称作腊月。 2吃羊肉“小寒”时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风寒侵袭,抵御严寒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点当归、山药、胡萝卜一起煮,加上大葱和生姜调味,建议每周吃一次,不但不会上火,还可以暖暖地过个冬天。 以“当归生姜”为主要原料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的白领一族;而有严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的人群,则适合进补“羊肾红参粥”,有益气壮阳的作用。 小寒如何养生1小寒养肾为先,祛寒养肾《黄帝内经》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可见,寒与肾相应,阳气根源于肾,因此寒邪侵袭,最易中伤肾阳,肾的温阳化气功能就会失职,就会尿少,水肿.寒为水气而通于肾,寒水过盛,就会上制心火 所以,小寒时节往往是肾阳最不足的时候,在这个寒邪最盛之时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般的补阳效果。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冬季与人体的肾相应。此时立即着手三九灸,以顺应外界阳气生长的态势,帮助人体培补肾阳,驱除寒邪——祛寒气、养阳气、固卫气。 小寒至立春的这段时间天气最冷,肾的工作负担也最重。此时养肾,当以养阴为主,兼以养阳。 ①肾俞穴 肾俞穴在体内对应着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到背部表面的穴位,也是治肾重要腧穴,所以称为肾俞。 它具有滋阴精、壮阳气、补肾之精气、利水消肿、聪耳通窍的功效。 ②腰阳关 属督脉,为腰部阳气之关口。别名脊阳关,背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是指位置在腰上;阳是指在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腰阳关就是督脉上元阴元阳的相交点。 腰阳关具有益肾强腰,驱寒除湿,调理冲任的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炎、慢性肠炎、痢疾、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③命门穴 门则可开可关,阀门也。命门穴,两肾附于脊即在命门穴;命门为督脉之穴,督脉为诸阳经之会。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约平脐。取穴时先找到两侧髂嵴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再向上数两个突起即为第二腰椎,命门穴正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正当两肾之间,门可开以引命门之火、阳气归来,可关以固藏阳气,相当于给机体营造一个温暖的内环境有益于小火种的储存。除了艾灸,也可按摩肾俞。 首先要把自己的双手手心搓热。一般双手相对搓动至少一分钟,使掌心发烫为宜。然后迅速将掌心贴在肾俞穴处,使温热的感觉放散到身体的每个毛孔中。注意不要隔着衣服,将掌心劳宫紧贴肾俞穴,这也是取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之功。最后平肾俞穴,自脊椎两旁向臀部之间方向快速擦动,约呈45度角,频率保持在80—次/分,坚持3—5分钟。每次如此操作,对振奋人体正气十分有利。 ④膻中穴 膻中为气之大会,为胸中之气街,为心包经之募穴。当我们感觉情绪压抑,心胸憋闷时,对膻中穴进行按摩,不仅可以舒胸理气,消除憋闷,还可以对压抑紧张的情绪进行调节。此外膻中还有很多作用,可调节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调节植物神经等功能。 ⑤太溪穴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源头,肾经的原发力、原动力都在这里。 中医认为太溪穴能“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也就是说,生殖系统、肾阴不足诸证、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调理。 古代名医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都是用太溪穴“补肾气、断生死”。 2喜温忌冷,减咸增苦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而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在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基础。 冬日家中不妨煮些山药汤、当归汤等,都是此时温补的佳品。切不可大鱼大肉,生冷无忌。 小寒气候寒冷,是上火的“旺季”。这时的饮食应减咸增苦,多吃如苦瓜、陈皮、莲子心、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助心阳,减少过亢的肾水,起到养肾的功效。 3防燥:内服+外用内服: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部保湿: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如果在清水中添加不同功效的精油,还能除菌、添香。 4小寒防寒:护好4处①头颈要暖——围脖帽子 头颈受风寒侵袭,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头痛,甚至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高领衣服、围脖、帽子等都可以保护头颈,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单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②腰背要暖——晒晒太阳 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建议: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晒太阳,背对太阳而晒,可壮养人体之阳气,使全身气机调和畅达。 ③腹部要暖——试试按摩 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阙、气海、关元等。 建议:腹部保暖除了平时要保证穿着外,也可两手搓热后按摩腹部,来提高自身的驱寒能力。 ④脚部要暖——热水泡脚 脚踝部有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而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寒气很容易从脚底侵入。 建议: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脚心,促进血液循环。 5小寒强身:要4搓①搓足心——暖脚补肾 不但可以补肾安神,对预防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 ②搓腹部——保健脾胃 长期坚持这么做,可以调理脾胃、预防便秘。 ③搓腰部——补肾壮腰 能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对缓解腰部酸痛、预防腰肌劳损以及女性的痛经有很好的效果。 ④搓颈部——暖身驱寒 大椎穴位于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在人体督脉线上,是阴阳经交会之处。若外出归来全身发冷,可是试试搓揉大椎穴暖身。 6小寒艾灸:灸2穴小寒之时艾灸,需多关照的穴位是关元穴和肾俞穴。 ①关元穴 关元穴,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四横指),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是足三阴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古今均作为保健要穴,可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关元以回元阳,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扁鹊心书》典故: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江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采腴润,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而,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 ②肾俞穴 肾俞穴与命门穴相平,与肚脐在一条线上,为肾气所聚之处《玉龙歌》曰:“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是延缓衰老的要穴,艾灸该穴可具益精补肾之效。艾灸肾俞穴,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功能,养护好先天之本,激发先天潜能,充沛人体精力,促进人体造血和排毒机能,达到祛除病痛、养生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小寒食补,不可或缺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物对人体的意义不仅是维持生命所需,更是排邪补足的必须手段。 小雪节气虽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当中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 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 所以我提醒各位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之所伤”,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补。 小寒吃什么1必吃两菜①萝卜 营养丰富,有清热化痰,生津化积等功效。它既可生吃,又可熟食,还可腌制。与羊肉、排骨等一起熬汤炖肉食用,能补脾肾、御风寒、化痰积。 ②白菜 含水量高、维生素丰富,多吃能滋阴润燥、护肤养颜。大白菜基本不“挑人”,体型偏胖、内热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尤其适合。 图片 2必吃三水果①苹果 冬天吃苹果是润燥的好方法。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健脾、养心益气等功效,能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肠胃,治便秘助消化,还预防胆结石的功效。 ②梨 梨对止咳的功效,非常适合冬季吃。其水分充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碘,能维持细胞组织的健康状态,帮助器官排毒、净化,还能软化血管,促使血液将更多的钙质运送到骨骼。 ③荸荠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誉,眼下是最好吃的水果就是荸荠。冬至到小寒,是荸荠糖分含量最高的时候。中医认为,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泻内火的功效。 明天就是小寒了最后,再提醒一下朋友们天气寒冷,注意防寒保暖!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syjd/6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季喝凉茶真的能去火吗洪中专家教您正确选
- 下一篇文章: 从舌便知内有五火,对症下药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