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成都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

道讯法讯

1.四月十八日文昌助考暨紫微大帝圣诞法会通知

2.天师府初一、十五早课上表祈福活动通知

3.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4.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皈依办理须知

5.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

...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气温迅速升高,正式进入夏季。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阳历辰月的结束以及巳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是「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长大了。

立夏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夏的十五天分为三候: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如《逸周书·时讯解》:“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礼记·月令》解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立夏节气开运习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疰夏绳

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zhu)夏绳”亦称“长命缕”。

▌斗蛋游戏

过去,每当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用冷水浸泡后再套入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斗蛋,吃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立夏“秤人”

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

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道家立夏养生功

运:主少阴二气。

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木。

坐功:每日以寅、卯时,闭息瞑目,反换两手,抑掣两膝,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留滞,经络肿痛,臂肘挛急,腋肿,手心热,喜笑不休杂症。

养元补气桩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以不超过脚尖为宜。双手在胸前,掌心相对成抱球式。前期从五分钟开始,站到双腿酸累,发热为佳。然后双腿伸直,双手交叠放在肚脐上,先按逆时针揉36圈,再按顺时针揉36圈,如是三遍后,双手合十,快速相搓,至发热后,敷在面部,由下到上,由头顶至后脑按摩,如是三遍。拿五经养全身

立夏时节,当需注重“养心安神”,可藉由道医疏通头部多条经络,同时打通心经和心包经,保持气血畅,平安度夏。

道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可缓解疲劳,调节神经功能,使人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疾病。

每晚用双手代替梳子,五指张开,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睡前可再做3次。

从前发际一直点按至后头部颅底,计为1次。操作过程中,五指指尖立起,用力点按5-10秒,使点按处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再原地揉20秒。

立夏节气,顺应阴阳

人们习惯把立夏当作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的气候特点,除了暑热之外还有湿,这些因素对人体有所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告别了干燥的春季,迎接暑热的夏天,以下这些立夏节气的功课不可不知!

道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因此,夏季养生,自然是要以养心为主。

若有上火症状,可用通阳汤加解毒散、麦冬、百合各10克,水煎服;若火热过盛,可再加蒲公英和鱼腥草各10克。

立夏之后日照时间更长,而天气变暖的速度也会加快,这个时候,阳气越来越重,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此时胃病较易发,要注意防范。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因“血汗同源”。

▌养生重养“心”,天热宜戒怒

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是草木繁盛万物秀美的季节。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面对白天燥热的天气,也要心态平和。顺应万物生长,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散发。

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要静养,避免大量出汗,“汗”出伤阳。在饮食方面也要坚持“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zixina.com/lzxylzy/6884.html